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石,而法治的种子更需要从小播种在心田,开展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也是推进“大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实践。2025年9月5日,青岛朝城路小学6(2)中队的少先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青岛市未成年人综合教育矫治基地,将课堂搬进庄严的“法庭”,开展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模拟法庭”法治实践课。学校特别邀请来自甘肃宕昌的吴军老师共同参与,携手打造这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我市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走深走实、深化东西协作教育的生动缩影,更是“大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校内外资源融合育人的有效尝试。
沉浸式体验:从“聆听者”到“亲历者”
“现在开庭!”——随着“审判长”一记清脆的法槌声,整个会场瞬间肃静。从法庭调查、举证质证,到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直至当庭宣判,整个过程严谨规范、条理清晰。“小法官”们沉稳主持,“公诉人”义正言辞,“辩护人”们据理力争,“被告人”真诚忏悔。队员们全情投入,精准演绎,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一堂直观、生动的实践课,亲身体验了司法的庄严与公正。
整个模拟法庭过程庄重严谨、程序规范。队员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唇枪舌剑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一场庭审演绎得栩栩如生。台下观摩的老师和家长们也全神贯注,被法庭的庄严氛围和队员们出色的表现深深吸引。
赋能式引导:从“体验者”到“思考者”
模拟庭审结束后,吴老师对队员们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吴老师结合甘肃当地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案例,从地域协作视角进行点评,围绕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庭审程序的意义以及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等内容展开延伸解读,引导队员们从精彩的“体验”转向深度的“思考”。
这种角色扮演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法治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通过情境再现与亲身参与的双重浸润,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主动探索法律知识的兴趣。队员们在角色代入中不仅理解了法律条款的现实意义,更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深化了对法治价值的认同。这一刻,法治不再是遥远而冰冷的条文,而是化为一颗颗鲜活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这种从"知"到"行"再到"悟"的升华过程,真正实现了让法治精神从书本走向内心、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质的飞跃。
协同式育人:构建法治教育新格局
青岛朝城路小学始终致力于创新德育形式,积极融入“大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此次选择在专业基地开展模拟法庭,旨在通过直观而深刻的体验式教育,增强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扣好人生第一颗“法治扣子”。此次活动不仅是教联体协同育人的生动体现,也是东西协作教育与“大思政”跨区域资源整合的成功实践。活动由学校精心组织,获得了家长的积极支持,青岛市未成年人综合教育矫治基地提供了专业场所,甘肃宕昌吴老师的参与更带来了跨地域的教育视角与经验交融。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合作,进一步拓宽东西协作教育的维度,开发更多融汇两地资源优势、体现“大思政”育人理念的优质实践课程,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坚实的法治屏障,努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时代好少年。
法律是冰冷的条文,但法治可以是有温度的教育。相信这次身临其境的“模拟法庭”经历,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引导他们争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少年,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能明辨是非,坚守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