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擔國之重任,青島建設上合科創合作“橋頭堡”
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在青成立,精準布局一系列“國內聯動樞紐+國際合作節點”,五年內將實施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超500項,服務各國科技企業超1000家,促進成果轉化落地超100項——
再擔國之重任,青島建設上合科創合作“橋頭堡”
推進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建設
●從今年起到2030年,要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創一流”的總體目標,形成部省聯動的創新協作體系
●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立足山東、服務全國,統籌整合山東現有相關平臺資源,構建一個國際創新要素高度集聚、資源配置快速高效、人才交流互動頻繁、成果落地渠道暢通、雙(多)邊合作開放共贏的高能級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秉持“立足山東、輻射全國、面向上合”理念,積極拓展合作渠道,精準布局一系列“國內聯動樞紐+國際合作節點”:國內聯動樞紐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西安等地區布局;國際合作節點依托俄羅斯、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布局,全面建成創新協作網絡
●承擔科技人文交流、聯合技術研發、國際技術轉移轉化、高標準國際智庫建設等多項重點任務
因開放而生、因創新而興,在這個“上合時刻”,青島再次站到全球舞臺的聚光燈下。
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會上宣布,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簡稱“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9月4日,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在青島掛牌,由省科技廳統籌推進。
國之重任,再一次賦予青島更大的責任與機遇。
回溯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行,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成為青島“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時代使命;如今,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掛牌,再次將青島推向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前沿。
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的成立,是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的重要成果,是中方倡議與各方共識相結合的生動體現,充分展示了中國政府通過科技創新合作弘揚“上海精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該中心將堅持“立足山東、輻射全國、面向上合”理念,打造上合組織國家科技合作的重要樞紐,為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貢獻科技力量。
當科技創新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深化合作的核心議題,青島不僅要為上合組織國家科技協同提供物理空間與資源鏈接,更要以自身實踐為多邊合作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徑。
從經貿合作的“先行區”到科技創新的“協作樞紐”,青島與上合組織的聯結,早已超越單一領域的合作,已形成涵蓋政治互信、經貿往來、科技合作、人文交流的全方位紐帶。
青島再次成為上合合作成果的重要承載地,既是過往砥礪奮進的成就,更是未來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
9月4日,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在青掛牌。
面向上合,織就“創新協作網”
9月初,青島浩賽機械有限公司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建設的海外倉歷經月余的試運行,即將正式啟動。浩賽機械海外倉涵蓋產品展示、銷售、培訓、倉儲、物流等功能,是青島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上合組織成員國高質量“揚帆出?!钡纳鷦涌s影。
無獨有偶,海氏海諾集團與蒙古國機構合作開發小分子玻尿酸新功能,生產的低分子玻尿酸注射液已在蒙古國獲批上市。
顯然,青島與上合組織國家的科技合作早已跳出“實驗室階段”,深入產業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技術—產品—市場”的完整閉環。
將視野擴展到更多創新機構,可以看到青島與上合組織國家的合作歷來注重務實高效,已在科研攻關、交流簽約、平臺建設、涉外培訓等領域形成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格局——
在聯合研發領域,青島高校院所主動對接上合組織國家需求,推動關鍵技術協同突破。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斯捷潘諾夫物理研究所攜手,助力提升雙方海洋環境監測與安全保障能力;青島農業大學則與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農業水利與機械工程大學合作,聚焦干旱灌溉區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發,為上合組織成員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通過簽署合作協議,青島持續深化雙邊協作機制。青島哈爾濱工程大學創新發展中心推動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俄羅斯圣光機大學簽訂共建協議,為兩國人才聯合培養、學術交流搭建新通道;青島農業大學聯合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等機構,與俄羅斯農業工程中心、圣彼得堡國立農業大學等俄方單位共同簽署《中國-俄羅斯農業裝備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合作協議》,推動農業裝備領域創新資源共享與產業協同。
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實現“多點開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共建中俄FIO-POI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聚焦海洋與氣候領域前沿問題開展聯合研究;青島農業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合作建立“中烏馬鈴薯高產技術聯合研發基地”,助力當地農業增產增效……
成果的取得離不開體制機制的暢通。青島提前布局,打造了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相關創新平臺,架起了一座“橋梁”,將青島的創新資源與上合組織國家的發展需求緊密相連。
據統計,青島已與俄羅斯總統辦公室、哈薩克斯坦科學與高等教育部等10余個上合組織國家政府部門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與俄羅斯工程院、莫斯科國立大學等30余家海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4位、先進技術成果百余項,成功牽線產業化合作項目24項……
這些數字背后,是青島對“上海精神”的深刻實踐——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互利共贏”的深度協作。
更令人矚目的是,青島立足國內、面向上合組織系統構建創新協作網絡,在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家的多個城市布局創新節點,讓青島的科技服務能夠直達上合組織國家的創新一線,為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的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覆蓋全球,構建“合作生態圈”
如果說面向上合組織國家的合作是青島國際科技合作的“特色篇章”,那么覆蓋全球的合作網絡與機制,則是青島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底氣”所在。
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例,青島精準對接不同區域合作需求,構建多維度合作體系。除了面向上合組織高標準推進多邊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外,青島還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扎實推進中國—泰國軌道交通、中國—沙特石油能源兩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其中,中泰實驗室已開展10余項聯合攻關,幫助泰方建立高速列車試驗驗證能力;面向日韓,獲批成立“中日韓創新合作中心青島基地”,推動三國前沿共性技術研發與人文交流……
中外嘉賓聆聽會議內容。
以聯合攻關助力產業技術升級,青島設立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聚焦生物醫藥、海洋裝備、智能家電等重點領域,支持領軍企業與海內外企業、機構開展聯合技術研發。比如,海爾集團作為標桿企業,與亞馬遜、微軟、德國TUV等合作成立全球聯合場景實驗室,與日本福樂賜研發居家護理床布局智慧養老產業,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突破洗衣機減振技術……目前已在全球設立十大研發中心、71個研究院,連續多年位居全球大型家電品牌零售量榜首。
在交流合作層面,青島更擅長“以活動聚人氣、以平臺匯資源”。今年6月,青島承辦“中俄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科技合作分委會中俄高技術和創新合作工作組第十六次會議”,推動中俄雙方就科技合作路線圖達成共識;7月,又承辦科技部和歐洲空間局“龍計劃”六期國際學術會議,吸引19個國家300余位科學家參會。此外,四屆“上合組織成員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三屆“中日韓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的持續舉辦,累計吸引10余個國家的項目參賽,促成一批高質量項目簽約落地。這些活動不再是“一次性的熱鬧”,而是成為青島常態化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窗口”,讓國際合作的氛圍在這座城市愈發濃厚。
常態化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青島還加碼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市科技局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青島已培育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43家,涉及高端裝備、智能家電、海洋技術等重點領域,覆蓋俄羅斯、德國、韓國等50余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基地不是孤立的“點”,而是相互聯動的“面”,共同構成了青島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橋頭堡”。
為了讓這些平臺真正“活起來”,青島拿出了實打實的政策支持。根據《青島市國際科技合作補助資金實施細則》,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及績效評價優秀的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獎補。
這種“以獎促建”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基地的創新活力,更吸引了一批優質國際資源向青島集聚。例如,青島思銳智能與芬蘭倍耐克公司合作,聯合研發出的高能離子注入機等設備,相關產品實現全球出口,居國際細分領域首位。這樣的技術突破,正是青島國際科技合作“含金量”的最佳證明。
可以說,從全局視角審視,青島之所以能承擔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這一戰略使命,在于它早已構建起“戰略定位+平臺支撐+產業實力”的立體優勢。
“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創一流”
“我對上合組織框架下的科技創新合作十分關注,這次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的成立是個很好的契機,將更利于我們開展國際合作。”在掛牌儀式現場,阿瑞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維克托·基謝廖夫對記者表示,來自俄羅斯的他現在已經在青島定居。維克托·基謝廖夫多年從事技術貿易工作,在出口領域經驗豐富,目前儲備出口訂單額超10億元。
維克托·基謝廖夫的感慨代表著中外企業家的共同感受,也濃縮著對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的滿腔期待。該中心要服務國家對外工作大局,推動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發展戰略對接,創新科技合作機制,營造雙(多)邊國際科技合作的開放創新生態。
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致力于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構建互利共贏的國際科技合作伙伴關系,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積極順應國家在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方面的戰略導向,逐步建成面向上合組織成員國的綜合性創新合作平臺,重點開展科技人文交流、聯合技術研發、國際技術轉移轉化、高標準國際智庫建設等任務,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從建設原則來看,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按照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運行相結合的模式運營,形成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的合作模式;堅持“服務大局,統籌推進”,圍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整合山東優勢資源,輻射帶動全國;堅持“需求牽引,應用驅動”,注重上合組織成員國共同需求,推動建立“共同出題、共同答題”的合作機制,構建創新協同網絡和產業協作體系;堅持“接軌國際,優化生態”,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區域性多邊科技合作機制,形成標準統一、規則一致、法治規范的創新生態。
從今年起到2030年,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要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創一流”的總體目標,形成部省聯動的創新協作體系。在上合組織框架下,立足山東、服務全國,統籌整合山東現有相關平臺資源,構建一個國際創新要素高度集聚、資源配置快速高效、人才交流互動頻繁、成果落地渠道暢通、雙(多)邊合作開放共贏的高能級國際科技合作平臺。
“中心+國內聯動樞紐+國際合作節點”
具體來看,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將設立理事會作為決策機構,按照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運行相結合、“事業單位+公司”模式運營。遴選優勢高校院所承擔創新職能,推動實施與上合組織成員國高校及科研單位開展創新合作。
該中心秉持“立足山東、輻射全國、面向上合”理念,積極拓展合作渠道,精準布局一系列“國內聯動樞紐+國際合作節點”:國內聯動樞紐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武漢、西安等地區布局;國際合作節點依托俄羅斯、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布局,全面建成創新協作網絡。
在該框架體系下,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設定了多項重點任務。
加強創新領域人文學術交流被放在首位。將積極舉辦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科技創新合作大會、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科技成果展等形式豐富的品牌活動,密切創新領域人文交流,擴大成員國教育與科研機構間的學術交流。
項目是國際科技合作最直觀的形式。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將持續推進聯合項目遴選,在優先領域推動啟動創新性聯合試點項目。例如,聚焦人工智能、數字經濟、醫療衛生、現代農業、氣候變化等領域,積極開展雙邊、多邊聯合研發,五年內實施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項目500項以上,推動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45個。
鼓勵開展跨國技術轉移,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還將建立國際技術轉移平臺,提升國際技術轉移經理人、知識產權等方面服務水平。目標是五年內服務各國科技企業1000家以上,對接創新需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00項以上,促進成果轉化落地100項以上。
為長遠發展鍛造引擎,建設高標準國際智庫是“源頭活水”。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將建立上合組織成員國國際智庫,成立上合組織國際智庫聯盟,與各方深入開展科技創新政策及實踐經驗交流,為國際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站在新的起點上,上合科技創新合作中心的落地,對青島而言是責任和使命。
未來,隨著“中心+國內聯動樞紐+國際合作節點”架構的逐步完善,青島必將在深化上合組織科技創新合作中發揮更大作用,為打造更加緊密的上合命運共同體貢獻青島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文 韓星/圖)